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小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又为何能引起千百年来读者如此强烈的共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父爱深情,领悟生死别离的人生真谛。

幸福的一家四口,插画
0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年自号临川居士,汉族,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年轻时就以才华出众闻名,23岁中进士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先后担任过鄞县知县、江宁府通判等职,政绩斐然。后来更是官至参知政事 ,主持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
在文学上,王安石也颇有建树。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却又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抒写山水田园之美,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政坛叱咤风云、在文坛独树一帜的奇才,却在30岁时因丧女之痛写下了这首《别鄞女》,成为他诗作中最动人心魄的绝唱。

02
皇佑二年(1050年),29岁的王安石正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这一年,他的小女儿出生了,给这个年轻的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而天有不测风云,还不到两岁的小女儿就不幸夭折。
对于任何一个父亲来说,失去年幼的孩子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更何况当时的王安石正值而立之年,事业蒸蒸日上,本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就在王安石沉浸在丧女之痛时,朝廷诏书却已经下达,命他即刻离任赴京。面对残酷的现实,王安石不得不强忍悲痛,在临行前夜写下了这首《别鄞女》,以此寄托对爱女的无尽思念。

03
《别鄞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决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短短28个字,却浓缩了一个父亲对爱女的全部深情。每一个字仿佛都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每一句都像一把利刃狠狠地刺进读者的心里。

04
“行年三十已衰翁”
“行年”即年龄,“衰翁”是对老年人的称呼。王安石此时才30岁,正值壮年,却自称“衰翁”。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因丧女之痛而精神憔悴、身心俱疲的状态。一个30岁的年轻人,却因悲伤过度而显得苍老衰颓,可见其内心的痛苦有多么强烈。
“满眼忧伤只自攻”
“忧伤”二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理状态。“只自攻”则更进一步描绘出这种忧伤的强度——无处发泄,只能在内心不断地煎熬自己。这里的“攻”字用得极为精妙,既有“攻击”之意,又有“攻心”之意,将诗人内心的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今夜扁舟来决汝”
“扁舟”指小船,“决”是诀别的意思。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无限的悲凉。诗人不得不在深夜乘船来到女儿的坟前作最后的诀别,这种情景本身就令人心酸。而“今夜”二字,更是将诗人的焦急和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死生从此各西东”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死生”二字将父女俩的处境鲜明地对比出来——一个在阳间,一个在阴间;“各西东”则点明了他们从此天各一方,再难相见。短短六个字,却道尽了生死离别的无奈与绝望。

05
这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其中的意象却十分丰富,每一个都经过诗人的精心选择,富有深意。
“衰翁”这个意象,将诗人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却因丧女之痛而变得衰老,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扁舟”这个意象,则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孤独和无助。小小的船只漂浮在茫茫夜色中,正如诗人此刻孤独的灵魂在悲伤的海洋里飘荡。
“西东”这个意象,更是将生死两茫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东西本是方向的对立,这里却被用来比喻生死的永隔,既形象又深刻。

06
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王安石虽然是一个以严厉著称的改革家,但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普通父亲最柔软的一面。他不惜以“衰翁”自称,将自己的悲伤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他冒着夜色乘船赶来与女儿告别,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女儿的不舍与眷恋。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深刻思考。“死生从此各西东”一句,既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也是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生死之间,人力难以抗拒,唯有坦然面对。

07
这首诗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道:“此诗真情流露,字字血泪,读之令人心碎。”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则在《诗薮》中称赞:“王介甫《别鄞女》诗,字无剩语,语无硬声,真诗家之绝唱。”
直到今天,这首诗仍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父爱的代表作之一,长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别鄞女》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却道尽了人世间最深沉的父爱,也揭示了生死离别的人生真谛。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面对生死离别时,每个人都会显露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珍惜当下,善待亲人,因为生命无常,聚少离多。
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首诗,仍能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的父爱,以及面对生死时的那份沧桑与无奈。这或许就是《别鄞女》能够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它触动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唤起了我们对亲情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