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咖啡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希望、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一颗小小的咖啡豆带领山区村庄走向富裕,让云南咖啡的香气飘向世界。

云南省宁洱县普义乡漫芽村1997年成立了咖啡企业。当时的漫芽村,交通闭塞生活贫困。参与初创的负责人李斌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感慨万分。
李斌:当时老百姓家里生活简陋,只有简单的劳动工具。
在这样的环境下,第一批咖啡种植者带着村民,摸索着开启了一段致富的旅程。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的承诺。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开始大面积种植咖啡。20多年的时间,漫芽村的咖啡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村民们的生活也随着咖啡产业的成长而逐步改善。

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杨琼是当地咖啡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她带领村民们一步步走向富裕。
然而咖啡产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国际咖啡价格陷入低谷。面对困境,杨琼和她的女儿张芮选择了坚持。张芮原本已经收到美国博士生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但她毅然回到家乡。
张芮:2017年咖啡价格走入低谷。当时种植成本是每公斤生豆16.5元人民币,但收购价是8至10元人民币每公斤,要维持咖啡种植园的日常管理困难重重。
最低谷的时期,她们坚持以市场价保底收购咖啡豆,不让村民的辛苦白费。为了让当地的咖啡产业走出困境,她们决定不再局限于原料供应,而是全面打通产业链,向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
几年来,母女二人带领团队将村里的咖啡产业从单一的种植模式拓展到加工、销售、文旅一体化。不仅如此,她们还开展了咖啡师和烘焙师的培训项目,为咖啡产业注入更多专业力量。
张芮:咖啡产业是能造福百姓的。现在庄园工作的很多是“咖二代”、“咖三代”。如今我们跟意大利劳工部对接一些项目,比如做与咖啡相关的培训,还在米兰推荐自己庄园的咖啡豆。希望让当地人知道中国的咖啡豆,慢慢地认识到这是来自云南普洱的咖啡。

云南的高原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品质卓越的小粒咖啡。漫芽村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热河谷地带,阳光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完美的环境。
这里出产的云南小粒咖啡,酸甜适中,香气悠长,带有独特的果酸味,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宠儿。当地的咖啡不仅获得了中国有机认证,还通过了欧盟的有机认证。
张芮:以往出口比较单一,主要面向德国、意大利,美国和加拿大,今年新增了俄罗斯、波黑和巴基斯坦。
2025年春节刚过,咖啡价格就冲上了历史新高。2月6日,云南咖啡豆的采购价突破每公斤60元,而2024年同期还只有33元。近年来,云南咖啡产业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小作坊向精品化、规模化的重要转变,已经成为中国的核心咖啡产区。
此次咖啡价格的上涨为云南咖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望从“原料配角”转变为“中国品牌名片”。然而,种植面积有限和产量不足仍是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已经退休,李斌不再担任管理人职责,但他依然以“顾问”的身份出现在咖啡庄园里。
李斌:咖啡是一个很好的产业,我们还要引导农户做精品咖啡的种植。我们中国的咖啡产量在国际上还有潜力,走精品路线才能提升咖啡的效益。
从一颗不起眼的咖啡豆,到漫山遍野绿油油的咖啡园;从咖啡种植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全村人一起致富的红火场景;从守着家门口的小买卖,到豆子香飘国外的大市场——漫芽村用了近30年的时间,硬是将山村里的苦日子幻化成乡村振兴的清甜时光。

山风拂过,烘焙车间的香气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一段远方的传奇。
当云南的咖啡师在意大利街头拉出一杯“中国幸福花”,这是技艺的传递;当世界的味蕾记住了云南小粒咖啡的独特芬芳,这是风味的记忆;当一颗颗咖啡豆在山村间孕育出新的希望,这是梦想的绽放。
这场始于北回归线的冒险,正在酿造出最深厚、最香醇的中国味道。
策划|李思媛
新媒体编辑|刘燕枫
监制|洪琳 汪鑫
合作|昆明广播电视台
图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刘燕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