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在月下独酌时写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王维也曾在九月九日重阳登高之时,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陈子昂更是在登幽州台时独自高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然而,说到中国古诗词里最孤独的一首诗,当属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这首诗一共只有四句,短短二十个字,每一句的开头,连在一起,又组成孤独的最高境界:千万孤独。

02 诗与作者简介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03 写作背景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年—815年)。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少年便成才的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仅仅维持了180多天,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整整十年。
这十年里,对柳宗元来说,是最孤寂的十年。虽只是被贬官,但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在永州,政敌们仍然没有放过他,对他造谣诽谤,进行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坏了他的身体,竟然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地步(《与李翰林建书》)。

如此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在这期间,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写下《永州八记》等等作品, 在他的《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这首诗便是这期间的其中一首代表作。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04 诗歌赏析
整首诗只用了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寒风呼啸,滴水成冰,一座座山峰被皑皑白雪覆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经过,山间小路上,也寻不到一个人影。唯有白雪覆盖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还有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很简单,不过是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山上的飞鸟,路上的行人,这本来是极其平常的事,也是最常见的意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意象,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更加的孤独,更加的寂寞,同时也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一叶孤舟,在千山与万径之间,又会显得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孤独。一个渔翁,偏偏独坐舟上垂钓,想要钓一尾更加渺小的鱼。
此情此景,又该生出怎样的共鸣,作何感想?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其实是皑皑白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可是作者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写雪如何大,只在尾句,用寒江雪来收尾。试想一下,连最不可能存在着雪的江心都有了雪,其他地方又怎么会没有雪呢?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同时,这样一幅大场景的江雪独钓图,又何尝不像拍电影?周遭是广袤的、宽广的大环境,然后用一个特写镜头,慢慢的聚焦到江心的那一个渔翁身上。渔翁的千万孤独,在观众眼里,愈发显得独孤!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白雪皑皑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
或许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