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菲菲
4月22日,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发布青海省首季经济“成绩单”: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省完成生产总值96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4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400.06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535.38亿元,增长3.9%。
纵观“首季报”,既有“量”的稳步增加,又有“质”的显著提升。多项具体经济指标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发展壮大,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在首季“开门红”的背后,彰显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青海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全省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发展向新向好。
看什么:基本盘稳中有进
作为全年经济的风向标,一季度是凝聚人心、提振士气的黄金期。开好局、起好步,实现“开门红”对社会预期、市场信心乃至全年走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观形势,稳中有进气象新,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定。
从三次产业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业并进。青海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李莉表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9%、41.5%和55.6%。二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相当,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0%,均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观质量,三产“新”机迸发,积累经济发展优势。
当前正是春耕大忙时节,“粮袋子”有保障,“菜篮子”更充足。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机制带动、要素联动、服务促动,落实落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农牧业基础更加稳固,一季度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8.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实现“开门红”。
“一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10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与去年一季度持平。其中种植业产值2.97亿元,增长9.8%;林业产值0.01亿元,增长10.1%;牧业产值38.55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0.26亿元,增长15.4%。”省统计局农牧业统计处处长杜文虹说。
经济大盘稳不稳,工业发展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一处处工地机械轰鸣,一个个项目满负荷推进……全省上下处处呈现乘势而上、争先出彩的生动画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动力喷薄而出。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上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务实举措应对困难挑战,各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开局良好。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增速较1-2月提高0.5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提高5.5个百分点。从门类看,制造业扭转去年持续下降态势,增加值同比增长8.2%;采矿业增长12.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省统计局工业统计处处长任晓宁说。
从“流动”中读懂经济新密码,服务业数字最具说服力,换句话说,服务业更发挥着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一季度,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50.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2.4%,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增加值增长7.8%,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增长13.7%,分别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抢抓机遇、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推动各项政策快速落地显效,服务业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增长较快,金融存贷业务平稳运行,信息服务业增势良好,其他服务业总体保持两位数增长。”省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处处长钟秋霞说。
怎么看:新动能活跃强劲
成绩单背后,“进”的动能有哪些?
从“年货经济”带来文旅“开门红”,到“春日消费”接棒保持“文旅热度”,新业态消费的潜力持续释放;从一季度青海省进出口总值1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8%,增速居全国首位,共与113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再到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16.3亿元,增长1.8倍,占全省外贸总值的86.3%,外贸经济活力满满;从市场销售增速回升,到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增长,再到招商引资全力蓄势聚能……正推动青海抢抓新机遇,展现新活力。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民生福祉。
今年以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推动扩内需、促消费和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地显效,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消费市场实现一季度“开门稳”。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和消费券等一揽子促消费政策带动下,以旧换新成效持续显现,消费市场焕发新活力。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8.5%、26.8%和47.7%,其中: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7.5%和30.9%。”省统计局社会和贸易统计处处长孙蓉说。
同时,青海省充分释放政策效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通过税费减免、税收优惠、省市县三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春雨润苗行动、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措施,小微企业轻装上阵,焕发活力。一季度,限上批发业和零售业微型企业零售额分别增长9.4倍和14.7%,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973.6和32.0个百分点。
新的赛道、新的动能,在这个春天特别活跃。透过这份答卷,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向“新”力十足,含“绿”量上升。
“一季度,全省传统行业快速发展,表现亮眼,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5.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48.1%,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3倍,五个行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贡献达105.2%。”任晓宁说。
3月28日,第二届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共签约8个重点项目,涵盖智算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不仅如此,全省上下深入落实全省招商引资大会精神,聚焦23条若干措施,指导各市州工信部门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建立省、市、县三级招商项目库,梳理确定目标企业,谋划重点招引项目。一季度,全省各市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16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1个,签约金额1080.7亿元。
一组组关键字词、一项项利好数据,涌动着发展的澎湃活力,更是青海省经济稳快发展的最好见证。
如何做:强信心促进发展
在首季成绩单中,青海经济不止于“稳”,还有“新”,最明显的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新动能更加活跃强劲。
“青字号”在省外卖得最“旺”的,不仅有新能源产品,还有“双冷”产品。
青海省积极发挥清洁能源产业优势,抢抓出口机遇,锂离子蓄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季度,全省锂电池出口6.3亿元,同比增长69.2倍,占全省出口总值的38%,对青海省出口增长贡献度达55.4%,增速居全国第一,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
依托盐湖资源与清洁能源禀赋,构建光伏产业跨境供应体系。一季度,光伏产业相关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多晶硅出口2.4亿元,增长3.5倍,出口值占同期全国同类出口商品的69.3%,居全国第一,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光伏组件出口3047.6万元,增长1.2倍。
一季度,冷水鱼(鳟鱼类)出口1.2亿元,同比增长2.1倍,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75%,连续6年领跑全国;除传统出口市场俄罗斯、泰国、墨西哥外,首次出口至印度尼西亚。
冷凉蔬菜从“单一供港”转向“多元市场”,洋葱、蒜头、莴苣等11种冷凉蔬菜远销6个国家和地区。一季度,青海省高原冷凉蔬菜出口1545.6吨,增速位列全国第三,出口量首次实现季度破千吨。
从生产端到投资端,青海正通过前瞻性的投资布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今年以来,青海省全面开展重大项目攻坚专项行动,聚力推进投资项目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3.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54.4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总量的27.8%,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1.4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同比增长80.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增长26.9%,信息传输服务业同比增长1.6倍。”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处长陈宇祺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17个,比去年同期多30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8.3%,拉动全省投资增长6.7个百分点。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4.5%,其中一般性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52.9%。
相比宏观经济,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身边的衣食住行。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就业市场数据印证了产业结构优化与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推进,展现出经济在复杂环境中的发展韧性。一季度,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7%,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69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7.01万人次。
总体来看,一季度,各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部分重点行业和部分重点地区支撑减弱,新增动能不足,增长后劲不足问题犹存,经济稳定向好基础尚不牢固。下阶段,要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