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清明,我都会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凝视着那一件件承载着14年抗战烽火记忆的珍贵文物,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军用水壶、带弹孔的钢盔。那些浸透硝烟的故事如同一盏盏不灭的灯火,凝结着中华儿女面对强敌不屈不挠、英勇抗争、视死如归的力量,照亮着民族精神的来路与归途。
漫步在展厅中,我的目光被墙上那幅黑白画像吸引,画像中的赵尚志将军目光如炬。“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点开播放键,模拟赵尚志将军视角讲述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起始地”的悲壮故事,将我带回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
1908年,赵尚志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市喇嘛沟村。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历经磨难。三次身陷囹圄,数次身负重伤,但这些挫折从未动摇过他的信仰。他始终忠诚于党,以铁骨铮铮的忠魂守护着民族尊严。
“九一八”事变后,刚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赵尚志毫不迟疑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在抗日的疆场上,他苦战了10年。1942年2月的一个寒夜,身中奸细冷枪的赵尚志不幸被俘。在审讯房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身负重伤的赵尚志眼中满是蔑视。他对着几个伪警察切齿痛骂:“同样是中国人,你们却成了卖国贼,该杀!”说完,他狠狠瞪着敌人,任由伤痛折磨,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8小时后,赵尚志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4岁。
徘徊在博物馆一处复原的林海雪原景观之中,我的思绪不禁飘远。去年,一位九旬老人坐着轮椅在这里久久凝望。他动情地跟着背景音乐轻声哼唱起《露营之歌》:“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当轮椅缓缓离开时,他忽然回头问我:“馆长同志,现在的孩子们……还愿意听这些老故事吗?”我指给他看展厅里那群站在“八女投江”巨幅国画前的少年:他们屏息凝视着乌斯浑河水漫过年轻的身躯,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眼眶渐渐泛红。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我也时常翻阅博物馆留言簿上那些真挚的话语:“杨靖宇将军的棉袄破洞像眼睛,在看着我们成长。”“长大后,我要让祖国更强大。”清明又至,残历碑前的枯树长了新芽,远处广场上,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正手捧白菊寄托哀思。
此情此景,恰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当高铁如巨龙般穿梭在白山黑水之间,当校园里传来《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先烈们终能看见自己用鲜血浇灌的种子已长成接天的青松,撑起一片繁荣昌盛的蓝天。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