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透过海螺书屋感受南昌的文化魅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4:05:00    

“书香”盈城 “悦读”随享

海螺书屋

  春日的青山湖畔,碧波与书香共舞。

  青山湖区丹霞文体公园内,一座形似海螺的白色建筑临水而立,落地窗映着潋滟湖光,螺旋状木质书架蜿蜒向上,引得过往行人频频驻足。作为新兴的文化地标,海螺书屋自2022年开放以来,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与丰富的文化活动,日均接待读者已突破上千人次。

  城市书房的“典范”

  记者到访时正值午后,阳光穿过波浪状透光吊顶,在浅灰色水磨石地面洒下粼粼光斑。市民王先生带着女儿驻足在瀑布流借阅屏前,指尖轻触屏幕,《城南旧事》的电子书便呈现眼前。“这里不像传统图书馆那般严肃,倒像是走进了山水画卷。”王先生说。

  走进海螺书屋,270度环湖落地窗将潋滟水色框成天然画作,整排大气的木质书架与湖岸曲线完美呼应,一整排四道瀑布流借阅展示系统十分吸睛;内里圆拱形的房间、海鸥形的灯饰、波浪状的吊顶、极简的木质装修风格,处处可以感受到小巧而精致的设计理念。

  记者了解到,海螺书屋的设计寓意为像海螺一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当中,既展现江西生态特色,又暗合“书卷如海纳百川”的深意。这座1500多平方米的城市书房现有藏书近3万册,不仅是目前南昌面积最大的城市书房项目,也是一家集阅读分享、公益讲座、艺术策展、活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服务空间。

  作为南昌城市书房的“典范”,海螺书屋还特别设置艺术馆、绘本馆、文学馆、国学馆等功能区域,让读者在山水间体验“诗与远方”的融合之美。

  在自助服务区,记者遇见正用社保卡借书的退休教师胡雪兰。“滴”声轻响间,她很快便完成《滕王阁史话》的借阅流程。“以前跑图书馆要转两趟公交车,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书,还能跨馆还书,非常智能!”三年来,胡雪兰看着书屋从建成到成为城市新地标的过程。

  从“阅读”到“悦读”

  每逢周末,书屋内的几处功能馆都会举办“文化沙龙”。

  今年3月的一场“赣鄱文脉”主题读书会上,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瓷板画绘制,30组家庭在书香墨韵中感受传统技艺。“这样的活动每月至少4场,预约名额总被‘秒杀’。”海螺书屋管理员陈洪展示着活动台账:自开馆以来,书屋平均每年举办读书会、手作工坊、名家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近200场,年接待读者超20万人次。

  海螺书屋的运营数据折射出城市阅读生态的蝶变。

  “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00后读者陈雨欣展示着她的“阅读地图”:工作日下班后到经济类书架“充电”,周末参加插画沙龙结识同好,上个月他还通过“图书漂流”活动换到绝版《南昌老建筑》。

  通过全市图书通借通还系统,海螺书屋还与全市10家公共图书馆、110座孺子书房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省级公共图书馆—市级公共图书馆—县区公共图书馆—孺子书房四级全民阅读网络体系,读者利用网络借书,前往就近的公共图书馆或孺子书房还书即可。”南昌市图书馆网络维护部副主任李旭文说。

  “海螺书屋作为南昌城市书房标杆,其‘文化+科技+志愿’的运营模式已向全市推广。未来还将联动699文化创意园、寰宇万象湿地公园等文旅地标,推出‘书香漫游’Citywalk路线。”青山湖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万青表示。

  书香浸润每一处

  城市书房作为公共图书馆外延的公益设施,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优雅的阅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更能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心灵休憩的地方。

  得益于“城市十五分钟阅读圈”建设,如今在南昌的各个区域,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间像海螺书屋一样的城市书房。不仅可以读书、自习、座谈,还可以品茶、学琴、观展、习字、遛娃、餐饮……南昌以“普惠均等、就近服务”为原则,创新推出孺子书房建设项目。打通了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2022年,南昌启动“两年百馆”计划,遵循“15分钟步行圈”原则,以“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统一管理”为标准,将公共文化服务嵌入街巷社区。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建成孺子书房110家,接待读者447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达54万册次。每个书房配备2000册以上图书及智能感应门禁、大数据信息屏等设备。

  在南昌,每一间孺子书房,都浸润着城市独特的底蕴和建设者精妙的巧思——以马拉松运动为主题的广北分馆、以工业历史遗存展示为主题的1962文创园分馆、利用旧城改造“见缝插绿”建成的经纬分馆……从繁华商圈到工业园区、从市井小巷到葱郁公园,南昌充分考虑各分馆所在区域文化、受众、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坚持“一馆一特色”,打造出风格各异的阅读空间,彰显着城市独特的爱“阅”魅力。

  从艾溪湖畔的美书馆到赣江之滨的摩天轮分馆,从历史遗址改造的牛栏咖啡到工业园区里的知识驿站,南昌用一座座城市书房和110座孺子书房串联起“转角遇书香”的城市肌理。(洪观新闻记者 高学斌/文 喻云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