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文化中国行|海南黎锦:经纬三千承古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5:54:00    

央广网海口4月7日消息(记者付美斌 实习记者甘景轩 王超)3月28日下午,海南省五指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黎锦教室里,学生们正襟危坐,腰缠藤带,脚踏分经棍,将棉线绷得如同弦弓一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在他们中间,手把手地指导着每一个细节:提综分纱、木梭穿梭、打纬刀压紧……一提一拉,一来一回一打,织就的图案逐渐显现。

刘香兰指导学生织黎锦(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黎锦,这一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它以棉线、麻线、丝线和金银线等交织而成,成品涵盖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多种生活用品。染料取自当地植物,色彩艳丽且不易褪色,花纹精美,富有夸张和象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时间回溯到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调研时,对黎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关注。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成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其保护传承工作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符继珍正在织绣“龙被”(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着黎锦传承人和爱好者。去年9月,由国际时装设计师谭燕玉(Vivienne Tam)与海南省五指山市合作的Vivienne Tam X黎族2025春夏巴黎时装周活动,在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俱乐部举办,开启了黎锦走向国际化市场的大门。

“我们的黎锦,它不仅仅是布料,更是我们黎族文化的传承。”学生们一边听刘香兰的讲解,一边不忘模仿老师的动作,一丝一线间,黎锦的韵味悄然绽放。

吴小燕展示黎锦元素文创产品(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海工匠、白沙黎族自治县非遗传承人符继珍坐在织机前,全神贯注地织造着黎锦中的珍品——“龙被”。这是一项极为神圣的工作,代表着黎族最高的纺、织、染、绣技艺。符继珍告诉记者,在织造前和织造结束后,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以祈求和感谢庇佑。

而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青少年宫内,另一位南海工匠、白沙黎族自治县非遗传承人吴小燕正在细心地打理着已经织好的黎锦。这些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黎锦,在她的巧手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希望通过这些黎锦,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黎族的文化,感受这份来自远古的美丽。”吴小燕说道。

黄杨伟展示他的黎锦作品(央广网记者 付美斌 摄)

从最初的喜爱,到现在的全身心投入,黄杨伟用他的行动诠释了黎锦的现代魅力。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的他,自创“滴帕幔”(黎语“小男孩”)品牌,将黎锦元素融入T恤、手机壳等潮流单品。“我的作品已经销往省内外,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黄杨伟说,“黎锦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的一张名片。”

今年3月,海南黎锦再次走出国门。知名设计师品牌维罗妮克·勒鲁瓦(Véronique Leroy)在巴黎发布2025/26秋冬黎锦大师合作系列,亮相的服装以黎锦文化为主线。这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海南黎锦首次以官方日历身份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黎锦的独特魅力,更让这一古老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