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抢救零散烈士墓:“不会让任何一位烈士被遗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0:00:00    

下鸡罩山烈士陵园纪念碑。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清明节前夕,李勇财陪重病的父亲来川岛镇为大伯扫墓。

这是一次筹划已久的扫墓。李勇财说,父亲李占棠自病后一直念叨,想来川岛镇看看。他年轻时在这里当兵,大哥李应棠也牺牲并安葬在这里。

“我大伯是工程兵。听家人说,他是在部队修路时遇到了爆炸。”李勇财并未见过这位亲人,但打小就不断听到家人讲他的故事。牺牲后,李应棠起初被就地葬于上川岛,后来被迁移到下鸡罩山。

1986年,随着驻守部队从岛上撤离,陵园无专人管理,上山道路也逐渐被荒草和灌木掩盖,只有个别川岛镇上了年纪的老街坊还知道,“后山有座英雄墓”。

原本考虑给大哥迁墓的李占棠发现,相较于前几年,如今陵园已焕然一新。

登山道两侧青松挺拔,拜祭平台纪念碑巍峨高耸。方形墓碑庄严稳重,每一面都朝向大海。隔着浅浅的海湾,上、下川岛浮在东南海面,那正是英雄们生前战斗的地方。

调查

转了一个多小时,他们还是没有找到墓地所在,首次调查以失败告终。

下鸡罩山烈士陵园俯瞰图。受访单位供图。

2020年7月10日,台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军地检察机关调查员,来到川岛镇下鸡罩山。

台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刘思礼是川岛镇本地人,这是他第二次来下鸡罩山烈士墓。1994年清明节前,在上川中学读初一的他,曾在部队举行的活动中随初一年级师生一起来扫墓,“当时是坐驻军的登陆艇来的,带了自制的花圈和纸花”。

山不算高,但树木葱郁,灌木交错。虽然刘思礼来过,但也已经找不到上山路口。在村民指引下,一行人从一处植被相对稀疏的入口上山。

顶着烈日,穿行在小树林、大片芦苇和石头小径上,一行人不时停下来喘口气。途中,他们还发现一大片绿色塑料球网,那是本地渔民们养生蚝用的,平时闲置,用时再拉去海边。

由于地处海边,植被生长快又茂盛,人迹罕至,转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没能找到墓地所在,首次调查以失败告终。

7月14日,联合调查组第二次上山。调查组人员中还有女同志,于是男同志就走在前面徒手开路。

后来,在一位熟悉路线的村民指引下,终于找到了烈士墓。“现场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调查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是一片散葬墓园,地处半山腰。茂盛的灌木、藤蔓与杂草把这里包围。很多烈士墓已看不清碑文,还有些“只见坟头,没有墓碑”。据后续统计,现场共发现墓碑47座,其中一处为3名烈士合葬墓。

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显示,部分烈士墓的碑体已倾斜或破损,另有墓前裸露的墓埕也已开裂。有些碑文被泥土或藤蔓遮盖,更多的是被风雨腐蚀,字迹早已模糊。只有几座还算完整的墓碑无言矗立,静对山海。

顾不得疲累,调查人员纷纷拿出纸笔,拨开遮掩墓碑的杂物,查抄烈士墓碑文。

2018年10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成立后,为摸清各项工作底数,于2019年部署开展了烈士纪念设施底数摸查行动。其中,台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详细了解川岛镇山咀村的下鸡罩山散葬烈士墓建设管理等事项后,立即纳入该市管护体系,但因涉及部队,又将线索经江门市移送至相关军事检察院。

在军地联合谋划与部署下,2020年7月9日成立联合调查组,共同推进烈士陵园规划建设管理。

牺牲

“历史是抹不掉的,人民是伟大而公正的。”

川岛镇人民政府为烈士敬献花圈。受访单位供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形势依然紧张。

作为南国海防要塞,上、下川岛也分别部署了驻军。守岛官兵们肩负国防建设重任,“挖碉堡、坑道,为国防筑城”。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很多时候战士们只能肩扛手提,时常面临危险。恶劣环境中,很多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

烈士李应棠是广东仁化人,1968年在国防建设中牺牲。

“我大伯是工程兵。听家人说,他是在部队修路时遇到了爆炸。”李勇财说。

据陵园现存档案记载,当时,李应棠和战友负责爆破。过程中,有一枚炮弹意外“哑火”。当李应棠主动申请靠前检查时,突发爆炸产生的高压气浪,把他瞬间冲出数米远,“头部负重伤,右胸部有巨大伤口”。

尽管军医全力救治、众多战友为其献血,李应棠还是不幸牺牲,年仅23岁。

陵园现存档案显示,陵园目前安葬了49名烈士。

英烈牺牲时间跨度较大,最早为1950年,最晚为1976年。英烈籍贯也分布广泛,除了广东外,也有广西、湖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唯一共同点就是,烈士牺牲时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二十来岁。

很多英烈因时间久远、资料遗失,仅在墓碑上留下了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等寥寥数语。

南方周末记者走访发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驻军常组织下鸡罩山烈士扫墓活动。除了烈属外,中小学生、党政机关等社会力量也是扫墓主要群体。

山咀村小学退休老师朱锦校回忆,过去的清明节,学校常组织师生去陵园扫墓。有时候,连上、下川岛的中小学生也会专程坐船来。

谈起1976年前后的一次扫墓,朱锦校说,“当时很隆重,参加师生加起来能有100多人。”他记得,当时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求参加。师生为烈士献花后,还有少先队员代表郑重宣誓,整个祭扫流程庄严肃穆。

省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收集整理陵园档案时,发现了一份写于1985年清明前夕的悼文。那是部队撤离前一年,守岛部队联合当地多单位共同开展的祭扫活动。

悼文写满了六页纸,如今老旧纸张已微微泛黄。黑色字迹虽已褪色,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执笔人澎湃的情感。

“今天,我们按照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风俗,于清明节前夕,在下鸡罩山革命烈士墓地,为1948年以来37年中,牺牲并安葬于此的49位烈士上坟扫墓。”悼文中特别强调:“历史是抹不掉的,人民是伟大而公正的,英烈们的英雄故事永垂青史。”

然而,自1986年部队撤离后,由于区划调整、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军地联动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下鸡罩山烈士墓出现了管理空档。

心愿

“如果他们活着,应该也像我一样当爷爷了”。

每一面墓碑都朝向大海,可以遥望英雄们生前战斗的地方。受访单位供图。

几年前,老兵李占棠查出肝癌,身体一年比一年虚弱。此后,他多次对家人提起,想重回台山川岛镇扫墓,“趁自己能走动的时候,回去看一眼”。

川岛镇是李占棠年轻时当兵的地方。1968年初,他的大哥李应棠也牺牲在这里。二人既是亲兄弟,也算是战友。

“大伯牺牲后,有政府和部队的人员来家里慰问,问家属有什么诉求。然后我爷爷奶奶说,希望把我爸爸也送到部队去。”李勇财介绍,当时爷爷有肺病,孩子们还小,一大家子生活全靠奶奶维持。即便生活艰难,他们还是毅然决定,送二儿子参军。

家族里几位兄弟姐妹中,李占棠和大哥关系最好。1968年清明节前,在上川岛当兵的李占棠也去给大哥扫墓。那时候烈士们一般就地安葬,还没有集中迁移到下鸡罩山。

同他一起去的战友谢景红回忆,“他很难过,到了之后专程在坟前捡了几块小石头,装进随身带的小挎包里。”

2020年清明节前夕,李占棠和多位亲人再次专程赴川岛镇扫墓,结果却失望而归。李占棠回去后对儿子李勇财说,“墓园看起来好久没人管理了,上山的路都不通。”

山咀村退休老师朱锦校说,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撤点并校,学校组织祭扫烈士的活动逐渐减少。再加上临海地区雨水丰沛,草木茂盛。就算偶尔烈属、村民上山祭拜,踩出一条小路,也很快又被荒草覆盖。

陵园里安葬的烈士,很多与朱锦校同龄或相差不大,但大部分是“外地兵”。因年代久远,来寻亲或祭扫的人有限,陵园总是显得冷清,“如果他们活着,应该也像我一样当爷爷了”。

长达数十年中,为什么所在乡镇没能有效管护烈士墓?

川岛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杨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基层政府在开展零散烈士墓保护时,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他回忆,由于历史较为久远,加上地方机构改革,行政区划几经调整,截止墓园修缮前,镇政府手中仅有一份记有36人的烈士名单,而且多人的部队番号、部队地址、入伍时间显示为“不详”。2020年7月实际勘察现场时发现了47座墓碑,但历经风雨侵蚀,很多碑文模糊、褪色或腐朽损坏,难以据此核查烈士身份。

此外,当年部队将烈士墓迁至下鸡罩山时,仅与当时所属辖区达成了口头使用协议。如果要重修陵园,势必要协调军地多个部门,找到烈士原所属部队,落实移交手续,核查土地性质与权限归属等,这才能完成烈士墓移交与修缮工作。

“在当时的情况下,重修陵园是一件大工程,要走流程,查身份、用土地、还要资金支持,仅靠单个机构的力量远远不够。”杨华说。

重生

“扫墓那天我爸还提到,回去后要给省里管理单位写表扬信。”

2020年7月30日,台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江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下,联合军地多部门,召开了一场协调推进会。与会多部门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烈士墓的各项管护工作。

经过数月奋斗、军地协作,陵园新增了15位烈士信息,另有31位烈士信息及生前事迹细节补充,“抢救”了一份份珍贵的烈士档案。

2021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发起全国县级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要求“应迁尽迁、集中管护”。其中,台山市51处烈士纪念设施中,有28处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资金资助整修项目。在资金大力支持下,位于川岛镇的下鸡罩山烈士陵园也迎来“硬件改造升级”的契机。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于2021年开始实施县级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在全省开展零散烈士墓集中迁移保护工作,应修尽修、应迁尽迁,全省共修缮烈士纪念设施1466处,推动2399座烈士墓迁移集中保护,零散烈士墓集中保护率达86.7%。

近年来,在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大力推动下,省市县镇共同投入上百万元资金,先后四次修缮提质,除了新增烈士纪念碑、围墙、墓碑、纪念墙和登山道等设施外,还对园区绿化景观、拜祭平台等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多方合力下,下鸡罩山烈士陵园迎来了“重生”。

烈士陵园现已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和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要求,归口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管理,落实了保护范围划定等工作,下一步将按政策依法办理不动产权属登记。

近年来,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部署要求,大力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不仅加强省内烈士纪念设施的管护利用,还加强安葬在省外粤籍烈士纪念设施的管护利用,尊崇英烈氛围愈加浓厚。

如今,修缮后的下鸡罩山烈士陵园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统一设计的方形墓碑上,顶部正中有一颗红星。金字碑文庄重大方,刻下了英烈们的姓名、籍贯与出生、牺牲日期。

此外,墓园还建立了巡检管理制度,设置专人为前来扫墓的烈属和单位提供指引。每逢清明节,墓园也会安排专人员值班,做好防山火等安全巡查。

2023年清明节前夕,李勇财与父亲再次来川岛镇扫墓时,正是陵园管理员梁晓京接待了他们,他们还按政策享受了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相关保障待遇。

倒上家乡的老酒、摆上仁化扣肉,一行人为烈士李应棠郑重扫墓。

李勇财看到站着的父亲怔怔望着远处,喃喃道“这个位置很好”。“扫墓那天我爸还提到,回去后要给省里管理单位写表扬信。”

“不会让任何一位烈士被遗忘。”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褒扬纪念处负责同志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们不曾忘记每一名烈士的牺牲,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好烈士陵园,不仅捍卫英烈荣光、抚慰烈士亲人,也让很多烈士的英雄事迹再次清晰。

一年后,李占棠因病去世。“还好临走前,让我爸了了心愿。”李勇财庆幸。

(感谢叶婷婷、王小平、骆俊杰为本文采访提供帮助)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