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的第三展区,参观者仿佛置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现场,从垂直总装测试大楼到发射塔架,长征五号火箭模型演绎着从运输、总装到转运、发射的全过程,伴随着“五、四、三、二、一”的倒计时,为人们带来火箭升空的沉浸式体验,这是博物馆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也是博物馆的日常一幕。中国航天博物馆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天安门以南十余公里,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航天专业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立,该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航天发祥地。中国航天博物馆还有许多珍贵的航天文物和历史资料,从导弹武器到运载火箭,从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共同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逆境崛起之路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厚博大的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梦想的起点
在中国航天博物馆大厅的聚光灯下,一颗近似球形的72面体银色卫星泛着岁月的光泽,这就是“东方红一号”备份星,是与我国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设计、结构与功能上完全相同的“孪生兄弟”。备份星的研制主要是为了确保发射任务的成功,在主星面临失败时作为替代品执行任务,随着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飞向太空,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正式跨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时刻。为纪念这一里程碑事件,自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每年的这一天,“东方红一号”备份星都会在中国航天博物馆唱响《东方红》乐曲。
在中国人成功实现对苍茫宇宙第一次叩击的背后,是从零开始、自力更生的曲折历程。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决定研制“两弹一星”。1958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但由于当时我国技术积累薄弱,卫星研制工作被推迟,重点任务调整到探空火箭和卫星单项技术研究上。经过几年的前期准备,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全面展开。这一时期,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航天科技工作者们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计算机设备,就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马不停蹄地计算轨道参数;缺少试验场,就把厕所改造成室内实验室,在有些异味的狭小房间里坚持做实验;在使用遥测弹测试发动机性能时,弹头未落入预定弹着点,于是连续五天翻越沙丘,在茫茫大漠中找齐弹头残骸,成功排除问题隐患…… 凭借着排除万难、一路向前的精神力量,我国成为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在宇宙中唱响了“东方红”,不仅达到总体技术方案中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目标,而且在173公斤的重量、卫星跟踪手段、信号传递形式、调控系统等方面均超过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四国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百炼成钢之路
在博物馆的室外展区,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整流罩残骸仍保存着穿越大气层时高温烧蚀的斑斑印迹,它入选了由国家文物局等单位联合评选的100件新时代见证物。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光杆火箭”即不带助推器的构型一次发射了22颗卫星并送入了轨道,创造了一箭22星的历史纪录,而整流罩就是保护运载火箭中22颗卫星的场所和保护罩,在帮助卫星顺利通过大气层后便陨落返回地球。运载火箭是输送卫星、载人飞船等飞向太空的运载工具,是通往太空的“天梯”,从1970年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长征一号,到2025年成功发射、实现运载能力和运载空间双提升的新一代长征八号甲,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经历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发、从试验研究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成功发射多颗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尽管如此,一飞冲天的背后却并非一路坦途,我国运载火箭如长征三号乙、长征五号、长征七号A等也曾遭遇惨痛失利。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试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人们变得更聪明。面对一次次挫折,科技工作者们重新投入严格的 “归零”搜索,探索制定了航天质量问题归零管理标准,经历无数次的试验和测试,在几十天或几百天后,重新成功将曾经失败的火箭送上天空。
暗褐色的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静静伫立在展馆中,身后是红白相间的主降落伞。这个钟形的返回舱居于推进舱、轨道舱中间,是航天员往返天空时乘坐的封闭结构舱段,它重3吨、高2.2米、最大直径为2.5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飞船在绕地球飞行108圈后,返回舱顺利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着陆场。神舟四号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是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这一次,搭乘返回舱一同回到地球的还有由仿真技术做成的模拟人,获取了模拟航天员的脉搏、心跳、呼吸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在此基础上,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时至今日,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相继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的目标。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在一次次逼近生理极限的魔鬼训练中,在舍小家为大家的默默付出中,我国的科技工作者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深空探测:跨越星辰的宇宙诗篇
在博物馆二层的深空探测展厅,透过月壤实物观察区厚厚的显微镜,原本细如尘埃的月壤被放大,可以清晰看到由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的月壤样本的形态和细节,细碎的矿物颗粒散发着月球的神秘气息。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重达1731克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采集月球样本的国家。月壤对于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随后的2021年和202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等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推断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停止时间延长了8亿年等。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对于天空的向往。自2004年正式实施中国探月工程,时至今日,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树立了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2020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一次达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个目标,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2024年,嫦娥六号返回器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20多年来,在全国2000多家单位、约10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协同作战中,在勇闯“无人区”的探索精神中,在创造月壤研究的“中国速度”中,我国成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深空探测的“首次”,从梦想走进了现实,将神话传说铸造为中国传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未来,我们将把目光投向更加遥远的深空。
来源:学习时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偲
流程编辑:U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