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合肥市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城市。
具体来看,2021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增长9.5万人,2022年增长16.9万人,2023年增长21.9万人,2024年增长14.9万人。过去4年,合肥人口增长态势显著,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在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记者看到白色办公桌整齐排列,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查阅文献、编写代码。“这里近一半是外地人。我自己是青海人,博士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做数据要素标准建设等方面工作。”研究员滕越说。
滕越坦言,在选择定居城市时,“北上广深”虽有优势,但生活压力较大,而合肥压力相对较小,且有与自己研究领域对口的工作岗位,从生活和事业综合考虑,合肥的“性价比”很高。记者发现,许多像滕越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合肥人”,都是因寻觅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定居于此。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带动了就业岗位需求不断释放。今年年初,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合肥摸排重点用人单位意向,组建13个工作专班,赴北京、上海、西安等14座城市36所重点高校主动招揽人才。围绕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合肥市坚持招大引强,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带动就业岗位持续扩容。在显示产业领域,合肥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80余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
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人才服务处处长周燕介绍,近年来合肥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51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507.7亿元。在经济增长中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中推动稳定就业,着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张同频共振。这既提振了人才对合肥发展的信心,又切实为人才提供了工作岗位。
2024年合肥市迁移净增长人口13.1万人,占净增常住人口87.9%。“人口增长靠人才流入,而人才流入需要良好的人才服务。”周燕说。
“好扎根,才能好来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童佩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抗体药物以及疫苗研究领域研究员,当地政府做完人才定级后,给予他200万元安家费。同时,提供人才公寓供其居住,配合约4000元租房补贴,足以完全覆盖租住成本。
童佩表示,良好的工作环境对科研人员也极具吸引力。合肥科研资源丰富,周边同行众多,科研氛围浓厚。此外,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研究院会组织产业方面的专题培训,并依托平台积极搭建对接企业,这填补了青年科研人员对产学研认识的短板,有助于科研成果加快转化落地。
从提供物质条件到营造良好氛围,一系列组合拳让合肥对人才的“磁场效应”持续增强。202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作用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前沿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应用场景示范等部署,还着重强调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滕越所在单位专门成立了人才发展中心,点对点评估不同人才申请的人才政策,让科研人员能够专心从事科研工作。
据了解,安徽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共48.46万人,超过71%的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38.88%选择了合肥。合肥市已出台《合肥市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重点围绕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关心关切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分类分层制定服务保障举措。同时,在皖事通APP上线运行“合肥人才码”,线上实现落户安居、交通出行、政策兑现等近50项优质人才服务“一码通享”,累计提供服务超22万人次。(经济日报记者 李思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