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孤独症儿童明明第一次完整唱出《小星星》时,他的母亲眼中泛起泪光。4月7日,记者走访山西爱馨融合教育中心,这所特殊教育机构以“医教结合”的创新模式,为孤独症儿童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复之路。
定制康复良方
爱馨融合教育中心聚焦0岁至15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及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群体,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制康复训练方案。
对0岁至6岁处于黄金干预期的孩子,他们采用社交沟通、认知训练、生活适应三大核心康复方向,通过趣味互动与游戏化教学,激发孩子的潜能,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对7岁至15岁的孩子,则采用多元化教育策略,逐步融入文化、艺术、综合素养等正规化课程,为他们铺就融入正常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道路。对16岁以上的青年,则提供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以及创造就业机会,助力他们实现自身价值。
10岁的雷雷因患孤独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严重受限。父母将雷雷送到了爱馨融合教育中心。每天8时,雷雷会准时走进教室,老师首先检查雷雷的课本和文具是否带齐,然后拿出课堂记录表,记录他发生问题行为的频率和时间。
为了让雷雷融入课堂,老师把教学内容逐字逐句地拆分开来,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慢慢讲解,帮助雷雷理解。如果课堂表现好,老师会用送小礼物的方式来激励雷雷。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教育康复,雷雷能够融入课堂且调节情绪,还能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只有简单的话语,却是他迈出打破自我封闭的关键一步,这给雷雷和他的家人带来了莫大的信心。
见证成长奇迹
16岁的小明,自小确诊孤独症,他的生活无法自理,穿衣、洗漱、吃饭等都需要家人的全程协助。爱馨融合教育中心为小明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老师利用任务分解法,将每一项生活技能细分为多个小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小明学习。比如,教他穿衣服时,先让他熟悉上衣、裤子的正反,再练习如何套头、伸胳膊。经过无数次的重复训练,如今的小明已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事务,甚至还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如煮面条、煎鸡蛋等。
为帮助小明更好地融入社会,康复老师和家人带他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小明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社交礼仪,学会在与人交流时控制音量、注意眼神交流,还能够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
考虑到小明对数字很敏感,同时又有较强的专注力,康复老师为他制定了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并选择了洗车行业作为切入点。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小明从认识洗车工具开始学起,逐步掌握了喷水、擦车、擦干等洗车的规范流程。现在小明在洗车店工作,自食其力,减轻了家庭负担,实现了自身价值。
共筑希望灯塔
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过程中,家长积极配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该中心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引导家长理解并配合教学大纲,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8岁的圆圆,刚到爱馨融合教育中心时,存在严重的语言表达和社交障碍。她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主动说话,对他人的呼唤充耳不闻。中心老师和圆圆父母迅速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一对一沟通会议,还利用线上平台随时交流圆圆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圆圆对色彩鲜艳的卡片表现出短暂兴趣,便将这一细节告知家长。家长留意到,圆圆在家中也会盯着彩色积木发呆。双方沟通后,决定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个性化康复方案。在学校,老师利用彩色卡片开展认知和语言训练,引导圆圆说出卡片上物品的名称;在家中,家长借助彩色积木和圆圆玩搭房子游戏,鼓励她表达想法。
随着康复训练的持续推进,新的问题出现了。圆圆在学校逐渐愿意开口说话,但在家中却保持沉默。中心老师和家长及时沟通,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圆圆家中环境相对复杂,干扰因素多,影响了她表达的积极性。于是,老师建议家长为圆圆打造一个相对安静、简洁的交流空间,并制定固定的亲子互动时间。家长严格按照建议执行,不久后,圆圆在家中也开始主动和家人交流。
经过半年多的家校协同努力,圆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她不仅能主动表达需求,还能和小伙伴进行简单互动。
在爱馨融合教育中心明亮整洁的训练室内,老师们正通过感统训练、艺术疗愈等课程,帮助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而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正在他们的助力下,一步步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星光”。
记者 于 健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