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音乐奶奶”邓小岚:让世界听见“马兰花开的声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8:01:00    

“音乐奶奶”邓小岚:

让世界听见“马兰花开的声音”

4月7日20时,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小学的教室里,一堂音乐课正在进行,孩子们跟着老师,逐字逐句学唱奥林匹克会歌。

这是电影《马兰花开的声音》拍摄现场。10天前,这部讲述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登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舞台故事的儿童公益影片开机。一幕幕真实场景的再现,不时把主创人员的思绪带回3年多以前。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身穿虎头衣、脚踩虎头鞋的孩子走到国家体育场中央,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惊艳世界。

当晚,“阜平孩子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消息刷屏社交平台。人们看到了这群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也了解到一位老人的坚守。

阜平县马兰村,距离北京300多公里。2004年开始,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的邓小岚,往返于北京和马兰小学之间,义务教音乐,四季轮转、风雨无阻。

“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这是邓小岚义务教学18年的发端。

2003年,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偶遇村里的一群小学生。在和孩子们交流时,她发现很少有孩子会唱歌。看着孩子们羞怯的样子,她下定决心要为这里做些什么。

那时,马兰小学只有4间漏风的教室。邓小岚在北京筹集资金,改装7间校舍,为孩子们一趟趟背回手风琴、小提琴等山村不常见的乐器,又手把手教他们演奏、唱歌。

音乐为马兰村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门。

2006年,马兰小乐队成立,邓小岚开始带着孩子们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13年,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村里孩子与各地艺术团体一起登台表演,歌唱新生活;2015年,邓小岚又亲自设计、自筹资金,在马兰小学旁的山坡上打造了三层的“音乐城堡”——月亮舞台。

邓奶奶的到来,让山里的孩子们有了新选择。“邓老师指导学生非常有耐心,我们印象里,她一直都是带着微笑,不急不缓的。”阜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负责人刘凯说。

2019年8月,76岁的邓小岚在阜平县组织孩子们排练。(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摄

在高速公路开通前,邓小岚要从北京坐一个半小时的火车到定州,换乘长途车3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个把小时,才能到达马兰村。

了解了邓小岚一家两代人的故事,就会明白她为何不怕奔波,对这里充满深情。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曾担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马兰村是在《晋察冀日报》10年游击办报的岁月中,驻扎次数最多、累计驻扎时间最长的村。那些年,马兰村的乡亲们捐地、捐木头,出工出力帮报社建印刷厂。甚至在一次日军“大扫荡”中,为保护报社,19名村民惨遭杀害。

在报社突围过程中,1943年,邓小岚出生,此后3年,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的老乡家。邓小岚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兰村人”,一枚是母亲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阜平老乡保护过我的父母、养大了我,在这儿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忘记家?”多年后,邓小岚不断寻访这片土地,马兰村需要什么,她就默默去做什么。

旱厕不卫生不方便,她提倡盖新房时隔出卫生间,使用抽水马桶;学校旁边的水沟里垃圾成堆,她就在校门口附近建了一个垃圾池;她还到县里、市里呼吁,把公路修到马兰村……

“山里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是大山外面的世界。”在邓小岚的坚持中,马兰变了,马兰的孩子走向了更大的世界。18年里,她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很多上了高中、读了大学,不少孩子在大学里学习艺术专业,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在家没待上几天,邓小岚又回到马兰村。2022年3月19日下午,忙于筹备儿童音乐节的邓小岚突发脑血栓,2天后经医治无效离世,享年79岁。

为马兰奔走,在马兰谢幕,邓小岚像坚韧的马兰花一样,扎根太行深处,把音乐和爱留在了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现在除了把童声合唱团维护好,我们还组建了少年合唱团,让升入中学的、有音乐基础的孩子继续唱下去。”刘凯说,“请邓老师放心,马兰的歌声会一直延续下去。”(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