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笙歌不辍传薪火 ——大学教师杨昌杰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4:06:00    

“老板,这轮胎是不是得换了?”4月1日,刚忙完报京侗寨“三月三”活动,杨昌杰便直奔汽修店。车一停稳,他便拉着师傅查看车况。

驻村不到两年,磨坏8个轮胎,第9个、第10个已在“候场”。谁能想到,这位“轮胎消耗大户”,竟是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芦笙专业老师?700多个日夜,他驾着爱车穿梭在镇远县报京乡的山间,后座总塞满芦笙制作工具和材料。

从大学讲台到田间地头,杨昌杰把芦笙化作打开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改良工艺、捐赠乐器、建工坊、开课堂,他用芦笙奏响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奋进曲,也踏出了一条饱含为民初心的奋斗路。

文化育苗 点亮乡村希望之光

2023年5月,杨昌杰背着行囊扎进报京乡报友村,头件事就盯上了乡村美育。“六一”儿童节,他捏着树叶在小学舞台吹响山调,孩子们眼里瞬间亮起光芒。他在暗下决心——要建“笙鼓堂”,在山里娃心中种下音乐火种!

说干就干。2023年6月,他回“娘家”贵州民族大学搬来救兵,率先挂牌实践基地,搭建起高校与山乡的文化桥梁;音乐舞蹈学院“三下乡”带来专业团队,让现代乐理碰撞传统芦笙;他还自掏腰包购买10把芦笙,以躬身实践诠释文化守护者的担当。

这些都不算完。各高校的“三下乡”支教团队、“大山里的音乐课堂 音乐教室”、乐器捐赠等全让他磨破嘴皮子请进了校园。“笙鼓堂”的家底攒到了8.96万元,滋养了300个娃娃的音乐梦。

村里各处也有他忙碌的身影。得知白岩组木鼓老旧,他扛着木鼓往寨里送;高度沟组的村民渴望恢复吹笙跳鼓,他凑钱购买木鼓和芦笙。最硬的骨头还是稿荣组的寨门和文化长廊,五万块的缺口让他跑细了腿,最后连寨门的名字都是他蹲着刻的。

“杨老师就像咱村里人。”谈起杨昌杰,村民们赞不绝口。如今漫步报友村,文化长廊蜿蜒如歌,村民组的文艺小分队让古老节庆焕发生机,他“让每个寨子都有传习文化的阵地”的承诺,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创新赋能 奏响乡村振兴旋律

4月2日,喜讯传来。镇远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报京村村民周海明和邰光海入选,他们的引路人正是杨昌杰。

身为高校音乐教育者,杨昌杰传承芦笙有本“独门秘籍”:“老传统要守牢,新路子也得闯。”

2023年11月,与芦笙制作师傅潘伯峰设计改良的25管芦笙,惊艳亮相贵阳北京路大剧院。当《祭东方》的旋律从改良芦笙中流淌而出,台下观众掌声如雷:“没想到芦笙还能这么时髦!”

2024年10月,他又把芦笙“瘦身”成12管便携式款,登上华晨宇贵阳演唱会舞台。现场视频被弹幕淹没:“求链接”“这才是国潮顶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报京芦笙”一夜破圈。

在艺术创作领域,他与作曲家梁贤儒联袂打造芦笙独奏曲《乡音》,让全网观众通过音乐感受苗乡侗寨蝶变——古香古色的吊脚楼、蜿蜒如练的旅游公路、还有乡亲们幸福的笑脸,都在音符中生动浮现。

创新实践远不止于此。他策划高校学子采风活动已接待5所院校团队;促成厦门电视台拍摄“两岸一栗”小米纪录片推广农产品;率领报京文艺队四处参与文艺展演打响金招牌;春节前夕书写春联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从乐器改良到作品创作,从舞台演绎到基层服务,杨昌杰用音乐人的独特方式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持续奏响奋进旋律。

产业拓路 打造报京特色品牌

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是关键。

杨昌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走遍村寨调研后,敏锐捕捉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断裂带——全县年消耗芦笙百余把,却长期依赖外购,守着优质芦笙竹资源却无处发力。

2024年初春,他带着浸透调研心血的策划书叩开县民宗局大门,以个人捐赠为火种,撬动学校专项经费、企业帮扶资金、政府产业项目形成116.11万元资金池,历时七个月孕育出“报京芦笙制作工坊”。

在他的带领下,工坊采用“师带徒+订单生产”模式,既延续古法制笙技艺,又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工坊投产至今带动30名村民发展,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短短数月间,这些镌刻着“报京制造”的芦笙便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舞台,更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文化信使亮相联合国。

“要让文化火种落地生根!”当前,杨昌杰正在申报打造“非遗工坊+文旅体验”综合体,着力培育出集竹材供应、乐器制作、文化展演、研学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

左手传承千年技艺,右手托起产业蓝图,杨昌杰以芦笙为引,用跃动的音符在青山间续写共富乐章,让世界听见大山深处的文化回响,让传统技艺化作共同富裕的时代强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潘佳本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