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文章网

手机版

人生适意处处是 直如品茗安化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1:05:00    

郭钦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炕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近代经世致用倡导者、安化人陶澍的这首《茱萸江竹枝词》道出了家乡仙茶——黑茶采摘时的情景。茱萸江(资江中游之称)畔何以生产仙茶黑茶?此茶可安邦济世,又可令人生闲适,何以如此?热播的《安化黑茶》纪录片正好解开了这种种神秘。纪录片共四集,为“经世之茶”“山水之茶”“传承之茶”和“致用之茶”,可谓茶韵悠悠,让我们慢慢品,娓娓道。

安化黑茶,何时有此名?又如何安邦定国?且看《经世之茶》,听岳麓书社古籍部的安化人刘文追根溯源。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从茶到黑茶再到“渠江薄片”的一步步逼近,在光影的呈现中,发现由“渠江薄片”演变而来的安化黑茶在千年的历史中,是经略边市之茶,是治国安疆之茶,亦是百姓生计之茶。在近代平定西北变乱中,又是促进民族团结之茶。正如片中而言,安化黑茶曾经助力左宗棠挽救西北危局,维护国家统一,这或许是黑茶传奇中最为传奇的一段。湘人也如同黑茶一样,历经淬炼,总是在家国危难中挺身而出,奉献一腔赤诚。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一方茶哺育一方人。《山水之茶》中,跟随安化白溪茶厂老茶人刘新安踏遍梅山,探寻着山水人茶合一的真谛。镜头聚焦之处,梅山深处,山崖水畔,茶不种自生,这顽强的生命正是“万仞摩星躔”的梅山所给予的,是战神蚩尤灵魂的化身。六亿年前的冰碛岩土与阳光交融,孕育出了这精灵,奔腾咆哮的茱萸江水浇灌着这精灵,一种粗枝大叶的茶便成熟了。自从它被采摘那一刻起,就在持续发酵的生命中丰富自己,呈现着梅山的倔强和蚩尤的血性,这就是霸得蛮的执着和不屈不挠。人与茶相伴相依,人与茶也就有着一脉相承的性格,喝什么样的茶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先茶后人,安邦定国,春风化雨;陶澍如此,老茶人刘新安如此,今日新茶人亦是如此。

对茶敬畏和感恩,新一代茶人周六是深有感触的。《传承之茶》从工艺传承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讲述了像周六这些年轻茶人对山林茶文化,对一山一味、对一茶一工艺的重新认识。古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只有守正之变才既是传承又是创新,这是中国文化赋予安化黑茶经久长盛的核心理念。跟随周六的日程,我们目观黑茶从杀青到揉捻,到渥堆,再到手工制砖的传统制作过程。古法确实令人向往,传承也令人敬佩。周六他们作为新一代的茶农,在传承古法中探索新法。神秘的七星灶,经过他们十几年几十次的改进,终于有了更为科学的“松香明火,低温慢焙”的新一代七星灶。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千两茶制作工艺则依然是以古法为主。随着镜头,既可以领略千两茶制作的繁复工艺,也可以在其绞、压、踩、滚、锤中领略到黑茶文化的再生产。正如新茶人周六所言,传承是继续,是感恩;改变是完善,是给下一代积累一点东西。传承只是开始,探索永远没有终点。

经国安邦是致用,生民富足是致用,健身强体亦是致用。黑茶真的有利于健康吗?或许科学的发展,令人类能够解开这一千古之谜,而探寻其致用之实。《致用之茶》正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究了安化黑茶神秘的“金花”微生物世界。如果说,几千年来人们只是感觉老黑茶好,那只是从感性的角度感觉了老黑茶滋味醇厚,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更懂得如何抚慰生命。安化第一茶厂10万件的珍贵资料、近900件不同年代的茶叶样品以及近1000件的制茶工具和设备,为今日茶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而今的茶学研究成果可以理性地告诉你,黑茶是天赋之茶,天赋“金花”——冠突散囊菌就在黑茶里生生不息,自我升华,有种说法是它有助抑制人体脂肪积累和改善肠道功能。安化黑茶仍有许多未知之谜,这也再次让我们对这神秘的黑茶充满想象。

且品《安化黑茶》,且饮安化黑茶。且缓,且缓耳!来,续上一壶,泛茱萸江,观云台山,品“白沙溪”,放眼湖湘,或济天下,或善其身,人生适意处处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