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恶性肿瘤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在中国所有癌症患者中,育龄女性癌症患者的比例高达6.3%,显著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3.7%。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张曦倩日前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每年有数以万计育龄期女性确诊癌症,超过50%年轻患者存在强烈生育需求,生育力保护已成为生殖医学新焦点。

张曦倩主任在门诊
癌症年轻化催生“生育力保护”的新需求
统计显示,我国51.7%的年轻癌症患者表达生育愿望。得益于癌症诊疗技术的进步,成年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13%,未成年患者提升20%。“当生命得以延续,生育希望更显珍贵。”张曦倩主任指出,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生育力保护需求尤为突出,但现状仍存挑战:根据对全国三甲医院肿瘤专科医生的调查,仅少数肿瘤科医生对女性生育力有保护意识并熟悉生育力保存技术,多数仍聚焦于癌症治疗本身。
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目前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团队已建立多维度解决方案,比如乳腺癌、卵巢肿瘤、子宫内膜早期病变等患者可在手术前通过促排卵技术冷冻卵子或胚胎;针对某些特殊患者,比如育龄前期女性、血液肿瘤等患者,可保存卵巢组织、待病情恢复、需要时再行卵巢组织移植,获得生育意愿同时、保持一定的内分泌功能;甚至是未成熟卵体外培育技术为化疗时间紧迫者争取生育机会。
“我们遇到过17岁卵巢肿瘤患者,通过卵巢组织冷冻+卵子冷冻+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成功保存生育力。”张曦倩主任表示,这说明生育力保存技术不断发展、为不同需求女性带来更多的生育力保护的选择可能。
生育力保护是场与时间的赛跑
一项在线问卷调查,调查了927名中国肿瘤学家在年轻女性癌症患者不孕风险和生育能力保留方面的人口统计学、知识、态度、经验和实践调查结果显示,生育力保存形势严峻、需加强肿瘤学专家与生殖专家之间的沟通,包括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的必要性和临床实践。
张曦倩主任介绍,在我国,50%生殖专家就癌症患者的不孕风险和生育力保存与肿瘤专家进行了沟通。但是66.3%肿瘤专家从未向患者提及“生育力保存”,只有12%的专家经常提及。
“生育力保护是场与时间的赛跑,越早干预效果越好,但再晚也不该放弃。”张曦倩主任强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已经建立多学科会诊机制(MDT),2023年为200余例肿瘤患者实施生育力保存。她呼吁肿瘤科与生殖科加强协作,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同步评估生育需求。“肿瘤科医生要对于年轻、没有生育或是还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重视,与生殖科医生及时沟通,多学科的讨论目的是在兼顾延续生命的大前提下,保证患者的生育力。”

生育力保存技术已覆盖多种疾病
除肿瘤患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等人群更需警惕。数据显示,约40%内异症患者伴不孕,手术可能损伤卵巢功能。
32岁的李女士去年做了巧克力囊肿手术,并发痛经,近一年未孕。她告诉医生,现在右侧下腹部位有点疼,如果想快速止痛并怀孕,要怎么做才好?张曦倩主任指出,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会造成不孕,一方面是子宫内膜异位到了子宫以外的地方,很容易造成盆腔的粘连,受孕困难;其次,内异症子宫内膜假如异位到卵巢,形成了卵巢囊肿,则会影响到卵子质量;如果形成巧克力囊肿,会导致李女士的卵巢功能受到影响。
“如果没有进行生育力保存,李女士做巧克力囊肿手术,在囊肿剥离过程中,有可能也会损伤到她的卵巢功能。”张曦倩主任认为,这很有可能加重李女士的不孕风险。
目前生育力保存技术已覆盖肿瘤、免疫性疾病、导致卵巢功能减退的倾向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专家建议,未婚未育女性确诊重大疾病时,应及时与生殖科医生沟通,在生命救治与生育希望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Tips】
中国专家共识中生育力保存指征主要有肿瘤、免疫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卵巢功能不全的患者。
1、恶性肿瘤患者:育龄期及育龄前期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宫颈癌、肾癌、骨肉瘤及白血病等。
2、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克罗恩病。
3、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疾病:例如重度的β地中海贫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倾向性疾病:例如嵌合型特纳综合征、手术后复发的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
文|记者 张华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