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里水镇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正式揭牌。南海区人民法院、里水司法所、里水总商会、里水法庭、里水检察室、综合治理办、里水人社分局、经济发展办、里水市场监督管理所、南海公证处、昊驰律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揭牌仪式,工作室的设立标志着里水镇在深化基层治理创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征程上迈出重要一步。
这一举措既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法治里水 活力新城”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司法、行政、社会多方资源,工作室将构建“预防-调解-保障”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里水样本”。

里水镇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正式揭牌。
破解涉企纠纷痛点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里水镇紧抓“百千万工程”机遇,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然而,随着企业数量激增、经济业态多元化,涉企矛盾纠纷亦呈现复杂化、专业化趋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镇受理涉企纠纷45宗,虽通过多方联动化解43宗,但传统调解机制在效率、专业性和法律保障上已显不足。唯有创新机制、凝聚合力,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工作室以“三个迫切需要”为立足点——矛盾化解需要更高效:整合司法、市场监管、公证、行业协会等力量,打造“一站式”调解平台;法律服务需要更专业:打通“诉调对接”“调证对接”绿色通道,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营商环境需要更安心: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让企业“轻装上阵”、专注发展。

会议现场。
“总商会会员企业数百个,或多或少存在各种纠纷,特别是劳资纠纷问题,工作室的成立非常有必要。”里水总商会会长高耀庭希望工作室能帮助企业解决好商事纠纷,发挥功能做好矛盾源头化解。
里水镇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将整合司法、行政、行业资源,突出“预防-调解-确认-执行”闭环,构建“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重点解决合同、知识产权、劳动关系、人身损害等民商事纠纷,建立“预防为主、调解优先、多方联动”机制,实现纠纷化解“不出镇、不升级、不拖延”,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品牌。

现场参观里水镇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
未来,调解工作室将聚焦三大核心职能——前端预防:定期开展"法治体检",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律风险提示,帮助企业防患于未然;中端调解:组建"法律专家+行业代表+调解能手"专业团队,实现涉企纠纷"快调快结";后端保障:建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直通车"与"公证赋强"双通道,创新推行“调解+司法确认”、“调解+公证”对接机制,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确保调解成果落地见效,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全链条服务赋能打造多元共治新格局
里水镇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的成立,并非孤立之举,而是植根于里水镇多年深耕的“1+5+N”人民调解网络基础。这一网络以镇级调委会为核心,覆盖治安、劳动、婚姻、信访、物业五大专业领域,并延伸至40个村(社区)、14个企业、8个住宅小区调解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体系。
2024年,里水共组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44件,调解成功率达96%,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里水镇党委副书记王炳球发言。
里水镇党委副书记王炳球强调: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促使我们深入反思,亟需转变工作理念,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打造"一站式"调解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构建高效调解通道,以务实举措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
“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的设立是制度创新的起点。”王炳球希望,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专业化品牌服务,树立优质口碑标杆,通过构建"调解+协商+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里水经验",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
同时强化调解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双轮驱动"工作机制。一方面联合公检法司部门开展常态化业务轮训,提升调解员法律素养与实务能力;另一方面深化"法律助企"专项行动,通过案例解析、普法讲座、服务手册等多维宣传矩阵,让法治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南海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吴建兴指出,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的设立是深化诉源治理的重要制度创新。通过明确辖区法庭"专业分工+职能互补"的协同机制,提供全链条司法保障。法院将联合总商会构建"行业自治+行政调解+司法赋能"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依托公检法司协同联动机制靶向施策,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商事纠纷化解实效,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样本。
文/图 南海融媒记者 陈志健
通讯员 里宣